【致敬大师】论追求创新的极致精神,我只服他……
【总第41期】
论追求创新的极致精神,我只服他……
这里说的不是21世纪创新的标志性人物乔布斯,而是活跃于上世纪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毕加索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有名气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当然争议也很大。抛开对其个人生活方面的负评(如玩弄女性的登徒子等),单就艺术而言,一提起他的画,很多人也可能马上联想到两个特征:扭曲怪异和色情。
关于扭曲。一位著名诗人曾将毕加索的这类变形绘画特点概括为:“四肢异位、手脚交错;五官互调、画丑为美”。
貌似这个概括甚获大众的认同。有人把毕加索的变形法用于他本人的照片,得到这让人会心一笑的效果:
几位著名女明星的照片加上毕加索画风的特效后,变成这样子:
卡梅伦•迪亚兹
詹妮芙•洛佩兹
安吉丽娜•朱莉
关于色情。讲真,当年纯情的我第一次打开刚买的《毕加索画风》一书时,脑袋“嗡”地一下蒙了:这么多裸体画,场面这么生猛辣眼睛,确是大师本人画的么?是不是只有缺乏审美眼光的我才庸俗地看见了这么多那啥而不是艺术?后来发现巴黎毕加索国家博物馆、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的三位馆长,在《毕加索色情画展览会纪念刊》序言中竟然第一句话就这么说:“从某种意义来说,毕加索的全部作品都带色情的。”嘿嘿!放两张你们看看(纯情的自行捂眼):
然而,这些其实都是表象。蕴藏在这些画背后的真正魅力,是毕加索无尽的创新欲和创造力。
甲骨文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作为史蒂夫•乔布斯“25年的至交”,这么称赞乔布斯的才华横溢:“他是我们的爱迪生,他是我们的毕加索。”比作爱迪生好理解,比作毕加索是不是就费思量些?而且还说毕加索对这位苹果公司创始人的影响尤为深刻。
乔布斯本人亦称毕加索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非常喜爱毕加索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并将它改作:“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窃取。”意思是说,在某一特定行业中拥有一技之长的任何人都能模仿某位竞争对手,而当你在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时,真正的创新才会产生。
一位神经学家曾说,要想具有创造力,就要“用各种新的经历对大脑进行轰炸”。乔布斯说创造力“源自让自己接触人类最伟大的成就,然后努力将这些东西融入你正在进行的工作中。”他本人是这样做的,对全新经验持完全开放的态度,甚至学习书法和佛教的禅宗、参访印度等。
毕加索正是这样做的。他在传统的基础上,从一切艺术表现手法中借鉴和汲取灵感,又能颠覆和超越所借鉴的对象,最终形成烙上他深刻个性印记的创新作品――这些作品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仍然具有轰炸大脑的效果。
看看这幅画毕加索向浪漫主义先驱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的致敬之作《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据报道2015年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79亿美元的天价。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
不过,原作是这样子的:
在1954年冬天至1955年春天的四个月里,毕加索连续画了15幅“阿尔及尔的女人”的变体画,为了区别彼此,就用了从A到O的字母来编号。此外还有其他许多素描和石版画。
《阿尔及尔的女人》(A)版
《阿尔及尔的女人》(B)版
《阿尔及尔的女人》(C)版
一个现代画家居然围绕一幅浪漫主义作品画了15张变体画!他反复摆弄这些女子,不惜把早年那些综合立体派的手段也用上,究竟想干什么呢?仅是为了满足他自己那种好色和施虐冲动吗?当然不这么简单!事实上,他是在努力探索如何全方位地,亦即同时从正面、侧面和背面,来呈现一个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纵观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整个绘画传统,画家们了为在一个平面上同时呈现全方位人物形象的,所用的方法不外这么几种:连续的正面、侧面和反面,镜中形象,反弹的观众视线,以及首尾相衔的蛇形人物。拉斐尔、鲁本斯等大师都做过连续的正面、侧面和反面这类尝试,只是所画的人物形象,都是一个个都分开的,看起来像是电影中的分解动作。
但毕加索并不满意这样。他想要在一个完整的轮廓线里同时呈现正面、侧面和反面的形象。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付出了一生的时间!于是我们就看到,他笔下的女子总是拧了又拧,绞了又绞,以确保胸部和臀部同时被观众看到。
有人说,毕加索可能是因为基本功不好,画不了写实的,所以才剑走偏锋,画成这个怪样子的!实际上呢?毕加索从小在身为美术教师的父亲指导下正规学画,后进入美术学院学习,正经的科班出身,具有扎实的造型基础。瞧他15岁左右画的这些写实油画:
《初领圣体》, 1896
《科学与仁慈》,1897年
15岁就已经画成这样,你说他画不了,嗯?所以毕加索的创新,不是因为他画不了传统油画,所以才对传统肆意割裂和恶搞,而是怀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探索人类视觉奥秘的冲动,努力通过一种特有的方法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他认为,绘画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对事物如实的描绘。画家不能光画他所见之物,而必须首先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一幅画能表达事物的可见之现象,同样也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他并没有企图去发现各类主义,而只想为自己内心的东西找到适合的艺术形式。
“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我只知道创造,创造,再创造!”纵观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就明白这确非他自我标榜。自19岁来到巴黎,他就广泛汲取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的表现手法,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
他从未把自己局限于某种主义,而是终身不懈地从各方面探索。静物、风景、肖像;版画、素描、油画、拼贴画、雕塑、陶艺……“我运用一切我所愿意要的东西”,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视觉探索者,在用他一生的实践来挑战挑战人类视觉的极限。据资料记载,毕加索的工作室像个大车间,台钳案子等工具及各种用料到处都是,对于随时出现在脑子里的任何想法或灵感,他都会马上动手做出来。他对所有能够拿来创作的材料和形式都不拒绝。比如用自行车皮座与金属车把组合成的《牛头》,用铁片焊接的《头像》,用瓶、罐、盘等陶器随物变形的人物、牛、猫头鹰、鸽子等,均出人意料、妙趣横生。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似乎想做什么都准确无误地做到了。
他成功地把立体的事物转化成一个平面上可见的视觉呈现,打碎了传统画面必须的那种空间感和体系,重新构建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由艺术家所主导的。这一突破,打开了想象的多种可能,为视觉表达形式及思想上的创新,提供了启示。这就是什么我们在后来的音乐、建筑、电影等艺术形式中,都能看见立体主义的影子。
到了晚年,毕加索全方位呈现事物形象的魔术已经玩得如此炉火纯青,以至于观众已经看不到其中探索的艰辛。特别是他的素描,线条潇洒利落,或曲或直,勾出的形状或笨大或小巧,都异常传神生动。假若你用手指描着它,定然会惊奇于它的疏密繁简所形成的节奏感:紧张而舒展。紧张,像带了电一样,在线条的凹陷埋藏着激情的炸药;舒展,天真而流畅,携带着童话般的幻想,像鸟儿一样出自本能地飞翔。
从早年蓝色时期的忧郁沉重,到后来的抽象深奥,再到最后归于流畅轻盈的素描,毕加索艺术形式的这一发展历程,常常让我联想到另一个人:尼采。茨威格在关于尼采的传记中总结道:轻捷是尼采的最后之爱,是他衡量万物的尺度。他为其思想选择的承载形式,从哲学,到诗歌(融化坚冰的暖风的语言),到更加无拘无束、为精神插上羽翼的音乐,到像太阳熊熊燃烧的火焰,最后是光,化为一道闪电。
具有伟大创新力的人物总是能够不仅不断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他们所树立的高峰,后来的人没有谁能够完全绕过不顾而继续前行。